Home  
 站務公告
1. BIOCADD更新為新的風貌,因舊的使用者資料庫無法匯入,但是有保留5400多篇的討論文章,抱歉,請大家重新註冊。
2. 請大家可以善用右邊有一個進階進階搜尋,找尋您要的資料或下方的Google尋找。
3. 請大家要記住此網址是永久網址 http://www.biocadd.com 而不是http://www.biocadd.com/biocaddutf/index.php這個網址。
4. 請點選正確的BioCADD首頁
 
發表者 tkc 開 2008-05-08 20:58:46 (957 人氣)
生物科技新聞


果蠅解密 有助阿滋海默症預防
民視 更新日期:2008/05/06 09:59

果蠅飛來飛去,真的很討厭,但把它當害蟲的觀念,可能要改一改,現在果蠅不僅可代替消失的蜜蜂傳授花粉,果蠅的大腦,竟然還可以用來破解阿茲海默症的病因。

沒想到,聽起來有點噁心的果蠅,對人類有那麼大的幫助,光是大腦,就可以找出60%的疾病相關基因,如果應用測試成功,估計可以創造相當台幣1240億元的老人癡呆症治療商機。

透過三D影像,果蠅大腦組織影像全都露,不僅人類嗅覺訊號神經路徑清清楚楚,預計五年內,江教授還要把聽覺,視覺,味覺,睡眠及學習記憶,通通建構起來,成功達到預防老人癡呆症的目標。(民視新聞陳育菁馬登洲台北報導)


發表者 tkc 開 2008-05-08 20:57:03 (961 人氣)
生物科技新聞


「逼」出骨髓幹細胞 藥界少見
中時 更新日期:2008/05/08 06:37 朱立群台北報導

骨髓幹細胞之珍貴在於,它與骨髓緊緊相連,動物實驗證明,太景生技自行開發的新藥「TG-0054」能夠切斷這道連結,「逼」骨髓幹細胞脫離骨髓、進入血液;只要抽血,就可連帶抽出骨髓幹細胞。

中研院長翁啟惠表示,「TC-0054」成功發展成藥物且通過美國臨床試驗的話,將是國人自行研發藥物在全球上市先例。

各國多項骨髓幹細胞研究都把焦點放在骨髓幹細胞上的「CXCR4」受體,它與骨髓受質「SDF1」緊緊接在一起。「TG-0054」巧妙之處在於,它自認是「CXCR4」的情敵,搶先一步與「SDF1」接合,逼使「CXCR4」與「SDF1」無法緊緊抱在一起。「TG-0054」是全球少見以「橫刀奪愛」方式,「逼」出骨髓幹細胞的例子。

薛博仁表示,「TG-0054」是全方位骨髓幹細胞,具多種分化功能,動物試驗證實,打入下肢受損小鼠內可刺激下肢血管增生。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同意「TG-0054」做第一期臨床試驗,項目包括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及老年黃斑部病變(眼球血管增生造成)。薛博仁指出,將測試把「TG-0054」打進眼睛後,是否能阻止眼球血管幹細胞增生。


發表者 tkc 開 2008-05-08 20:55:50 (1055 人氣)
生物科技新聞


太景生技 超級抗生素、治癌新藥研發突破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5/08 09:24 【中國時報 彭漣漪台北報導】

 國家重點支持的太景生技昨天宣布兩項新藥有突破進展:一個是可治療癌症的「骨髓幹細胞驅動新藥」(TG-0054),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進行臨床試驗。一個是抗菌新藥「奈諾沙星」(TG-873870),是全球第一個可對抗抗藥性金黃葡萄鏈球菌及萬古黴素病原菌的新藥。

 十年後的太景猶如台積電

 衛生署藥政處處長廖繼洲表示,這兩種藥研發到這個階段,使太景生技的「名目資產」立即達到四億美元。他說,十年後,台灣不是台積電的天下,而是太景生技的天下。

 「全世界有小孩的人都會關心金黃葡萄鏈球菌,這個(TG-873870)很不得了。」太景生技大股東永豐餘前總裁何壽川說,「奈諾沙星」可對付令全球醫界頭痛的金黃葡萄鏈球菌。目前奈諾沙星治療「社區型肺炎」已進入多國多中心臨床二期試驗,試驗結果成功達到預定治癒率目標,療效不亞於目前每年全球銷售額約二十四億美元的左旋沙星(Levofloxacin)。

 奈諾沙星預計三年後銷售

 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表示,金黃葡萄鏈球菌對抗生素具抗藥性,以美國為例,二○○○年時,抗藥性比率達二○%(表示用一般抗生素治療,有兩成的人會產生抗藥性,無法治療),目前抗藥性比率已高達六三%,估計到二○一○年將達八五%。根據統計,二○○五年,死於金黃葡萄鏈球菌的總人數超過愛滋病,顯示這種細菌危害相當大。

 太景表示,奈諾沙星預計二○一一年在中國開始銷售,由太景自己行銷,在東南亞國家考慮採取代銷。

 骨髓幹細胞驅動新藥 獲美批准

 骨髓幹細胞驅動新藥(TG-0054)可用來治療多種癌症。萬芳醫院癌症研究中心副院長彭汪嘉康表示,這種藥可讓組織再生,雖然不能「讓人類長生不老」,但可以讓我們「新一點」。她說,台灣很厲害,第一個拿到國際批准。這是國內開發出的新型化合物獲得FDA批准的第一例。

 許明珠表示,太景很興奮在臨床試驗產品線上,加上這個在國內研發的新藥,除了在癌症病人進行幹細胞移植,太景規畫TG-0054的第二個及第三個適應症分別為治療老年眼部黃斑退化症及糖尿病嚴重下肢缺血症,她說,TG-0054將會是全球首例進行這兩個重症臨床試驗的第一個新穎藥物(First-in-class)。


發表者 tkc 開 2008-03-06 22:08:39 (1035 人氣)
生物科技新聞


細胞癌化新發現DNA轉錄關鍵區 找到了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3/07 04:09

〔記者張舜翔台北報導〕人體癌細胞中常發現過量RBP2酵素,確定與細胞癌化相關,中研院研究團隊昨日宣布進一步發現RBP2酵素中有一特定結構區域ARID (右圖為結構圖,記者張舜翔翻攝),會修飾DNA外圍組蛋白,進而導致DNA轉錄變化。中研院不僅是全球第一個找出酵素透過ARID與DNA結合的關鍵因素的研究團隊,這項新發現也將對開發抗癌新藥有新的啟發。

這項新發現登上「自然」的系列期刊「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一九六四年就有科學家發現乙醯基或甲基(–CH3)會影響DNA轉錄,其中去除乙醯基的酵素早已被陸續發現,但去除甲基的酵素直到近年來才發現,RBP2則是其中之一。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蔡明道(左圖左,中央研究院提供)說,DNA序列雖已解出,但DNA轉錄的變化仍有許多未知,反倒是發現了DNA外圍的組蛋白變化,比起序列更容易影響DNA轉錄,間接影響生物特徵和細胞癌化。

中研院團隊發現,在一種能夠修飾組蛋白的酵素RBP2中,有個特定區域ARID,即是影響DNA轉錄變化的關鍵。ARID能夠與DNA中的一段「CCGCCC」特定序列相結合,找出RBP2能與DNA結合的關鍵點。

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阮麗蓉(左圖右)指出,目前已在人體癌細胞中發現過量的RBP2,若能更進一步證實RBP2是致癌因子,那麼研究團隊所找出的RBP2特定區域ARID,將會是製作RBP2抑制劑,開發新型抗癌藥物的關鍵發現。


發表者 tkc 開 2008-03-05 23:03:16 (1151 人氣)
生物科技新聞

生物體之所以具有複雜的器官與功能,端賴細胞核中攜帶遺傳密碼的DNA在個體成長的關鍵時刻被轉錄為RNA,RNA再被轉譯為角色各異的蛋白質,執行生物體各功能。然而,人類基因序列已全數解出,生命密碼之謎卻更為複雜難懂!人類與黑猩猩基因序列之相似度居然達百分之九十九!在這後基因時代 (Post-genomics era),科學家逐漸明白,欲解開生命之謎,僅瞭解DNA帶有何種序列並非關鍵-關鍵在於如何調控DNA進行轉錄!近年研究指出,包裹DNA成串珠狀結構的組蛋白(Histone proteins)對於調控DNA轉錄具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組蛋白所纏繞的DNA受到特定刺激時將舒展開來,進行轉錄。如果舒展開來的時機有誤,細胞可能走向無法控制的分裂之路,產生癌變。

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群於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受到『自然期刊』之系列期刊『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的關注,特別於2月12日在其網站首頁搶先報導。該研究主要發現一種可修飾細胞組蛋白的RBP2酵素可辨認特殊基因序列。

組蛋白所纏繞的DNA之所以能夠舒展開來,主要因為組蛋白本身的化學結構有所改變。細胞核內有許許多多組蛋白酵素,伺機尋找依附修飾的組蛋白。 1964年,科學家已發現組蛋白可以被插上乙醯基或甲基(–CH3)並影響DNA轉錄。1996年,增減乙醯基的酵素陸續被發現,然而直到最近幾年科學家才真正找出加減甲基的酵素。2007年,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蔡明道博士所領導的團隊,以及世界其他數個實驗室,首度找到能夠將三個甲基從組蛋白踢除的酵素。這個發現證明組蛋白上的三個甲基並非細胞中不可磨滅的永久標記。

本次被『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網頁列為重大發現的研究,則是蔡明道博士與基因體中心助研究員阮麗蓉博士的合作成果。研究群發現,特殊基因序列『CCGCCC 』是專門指引組蛋白去甲基酵素RBP2的訊號。研究群發現,RBP2蛋白質含有一段稱為ARID的區域,可與DNA結合。阮麗蓉實驗室建構去除ARID的 RBP2,發現這種BRP2完全無法將甲基從組蛋白移除。本中心副技師吳盈達博士將 ARID與隨機合成的DNA片段混合,尋找能夠與ARID作用的特殊DNA片段,發現幾乎所有找到的DNA片段都含有CCGCCC這個特殊序列!

蔡明道實驗室進而於試管外確定純化的ARID的確可與此DNA序列結合,並利用核磁共振技術(NMR)建立ARID的立體結構,從中找出與DNA結合的4個重要胺基酸。阮麗蓉實驗室進一步證實,RBP2若失去這四個重要氨基酸,即無法調控DNA轉錄。研究群推論,失去這四個重要氨基酸的RBP2無法辨認CCGCCC並與之結合,因此失去調控DNA轉錄的功能。

『組蛋白修飾酵素發現至今已有上百種,但可以直接辨認DNA序列並與DNA結合的例子極少,』蔡明道表示,『我們是第一個找出吸引RBP2的關鍵DNA序列,並且解出DNA結合區域立體結構的團隊!這是我們的發現受自然系列期刊重視的原因之一。』

Click for larger image
蔡明道博士(左)與阮麗蓉博士(右)
這個研究是由蔡明道與阮麗蓉共同主持(圖一)。阮麗蓉研究染色質修飾多年。蔡明道是結構生物學家,主要研究蛋白質體學,並身兼中心『功能基因體學』研究專題執行長及中研院生化所代理所長數職。該研究團隊還包括基因體中心副技師吳盈達博士、蔡明道和阮麗蓉共同指導的陽明大學生化所研究生鄧宇晴、以及蔡明道所指導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生涂聖江。

阮麗蓉表示,本研究過程讓她體會跨領域合作研究的優勢。專長分子生物學,她於2006年加入基因體研究中心之初,就曾思考或許可以嘗試運用『化學結構技術』及『核磁共振分析』。她說,『這個事實來得比我想像的快了許多,並且成果令人興奮!能夠和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合作,實在非常幸運!』

更讓研究團隊振奮的是,阮麗蓉實驗室發現,許多癌細胞表現過量的RBP2,國人肺癌組織也的確有此現象。阮麗蓉表示,如果進一步實驗證實RBP2的確是致癌因子,研究群將尋找RBP2抑制劑,開發新型抗癌藥物。


« 1 ... 4 5 6 (7) 8 9 10 »
Powered by © TKC 2003-2008
THEME DESIGN: IMAGO:THEMES   THEME NAME: imago08